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又到了台灣的荔枝蜜、龍眼蜜產季,不少人都偏愛這一味天然甜蜜滋味,但網路上不時會出現「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」的說法,
嚇壞不少人,事實真是如此嗎?
食藥署就特地在食藥闢謠專區澄清,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,不要隨便輕易相信。
食藥署指出,蜂蜜本身呈酸性,經加熱或長期儲藏後,蜂蜜中的還原糖,特別是果糖,會脫水分解產生羥甲基糠醛(HMF)。新鮮蜂蜜含HMF一般不超過10mg/kg,但經過長期儲存及環境溫度過高時,HMF值會增加,使得蜂蜜的色澤變深,而且呈現苦味失去商品價值。
所以,HMF的含量可以直接反應蜂蜜的新鮮度、加工處理是否失當或摻入人工轉化糖的質量指標之一。
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,對於「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」的說法,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,不要隨便輕易相信。且應保持均衡飲食,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。
衛福部- 食藥闢謠專區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newsContent.aspx?cid=5049&id=260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