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「腸躁症」有哪些症狀?保健三要點,安撫鬧脾氣的腸
你拉肚子又便祕了嗎?其實有這樣情況的人不在少數, 吃完東西就想上廁所, 上廁所卻不一定拉得出來。
尤其是如果生活是緊張、且充滿壓力, 不少人就會有「腸躁症」的情形。
腸躁症全名為「大腸激躁症候群」,是一種慢性的腸道功能性障礙,發生的原因會因為「壓力、藥物影響、細菌感染、腸道菌叢生態改變、消化神經系統異常…」等造成,使得腸道敏感性增加,患者會反覆經歷「腹痛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」等症狀。
但不是有這些症狀, 就是得了腸躁症,一般判定的標準,於排除其他疾病之後:
在 3 個月內,每個月至少 3 天,反覆出現腹痛與不適症狀,並合併有下列症狀至少 2 項,即可能判定為腸躁症:
- 排便後症狀改善
- 排便次數改變(從 1 天 1 次,變成 1 天 3 次以上或 1 周少於 3次)
- 糞便形態改變(如軟便、水便、顆粒狀等)
該如何保健來安撫鬧脾氣的腸子呢?
補充益生菌
研究發現,84%的腸躁症病人腸道內壞菌太多、好菌太少。而針對腸躁症有幫助的益生菌菌種包括「NCFM」及「ib-Sium」…等,相關研究顯示服用一段時間,有顯著改善,並建議至少要「持續服用 3 個月」以上,再視情況評估是否持續服用。
飲食調整
- 少吃易產氣食物,豆類、大蒜、洋蔥、花椰菜、高麗菜等十字科蔬菜。
- 避免刺激性的酒精、咖啡、碳酸飲料。
- 避免難消化食物,糯米製品、油炸類、甜點製品
- 避免含乳糖之乳製品:如牛奶、起司、優格等
- 多喝水,讓結腸蠕動、工作更順暢。
- 少量多餐,細嚼慢嚥減輕腸道的負擔。
藥物治療
對於嚴重腸躁症患者,藥物治療在於「改善症狀」為主,且效果快,可以即時緩解症狀;缺點為可能有副作用。